close

最近剛好有機會, 幫朋友處理一台筆記型電腦, 經過一個晚上的奮戰, 嗯, 確認是硬碟有壞軌


看了一下這顆硬碟的規格, 4200rpm 30G IDE 介面, 嗯, 很標準的規格, 差別在於這個是六, 七年前的標準= =|||; 所以花了二千多, 換了個 5400rpm 160G IDE 介面, 雖然比新 SATA 的規格貴了不少, 不過沒辦法, IDE 介面規格現在能夠買到的硬碟也不多了.
可以肯定的是, 換了新硬碟, 一定會明顯感受到速度變快, 若沒有什麼新需求的話, 這台筆電 (compaq presario 2100) 還是可以撐個幾年, 以它的規格, 就是安裝年底要推出的 Windows 7 也沒問題.
至於換下來硬碟的情況, BIOS 可以偵測得到, 硬碟掃描也可以順利執行, 故推測開機磁區 (第0軌) 沒壞, 應該只有部份磁柱有損壞, 上網 google 一下相關處理方式, 如果壞軌不多, 可以用跳過壞軌的方式來重新格式化. 花了一個晚上試了一下, 真的可行, 記錄如下:
首先, 就有壞軌的硬碟一顆, 基本上, 外表看起來沒什麼兩樣= =||| ( 廢話, 最好是可以從外表看出壞軌啦!! )

再來, 背面也看不出來壞軌



將硬碟裝上, 以光碟或軟碟開機, 並使用 SPFDisk 來作硬碟掃描, 下圖中我是已經把分割區都刪除了, 所以看起來是整顆硬碟未配置的狀態.
( PS. SPFDisk 是個超棒的硬碟工具, 不僅是完全免費, 全中文介面, 而且還是國人寫的喔! 大力推薦


在硬碟分割工具中, 按 Tab 進入選單, 對硬碟作 "硬碟表面測試", 之後就可以去洗衣服或散步了, 因為根據硬碟容量, 要花上一段不算短的時間.

整個測試完後, 會有個警告視窗, 如下圖, 果然, 這顆硬碟在 1351 磁柱有壞軌.

之後會很貼心的提示安全區域容量, 這時的資訊要記錄下來.

再來對硬碟重新分割, 重點來了, 具體作法如下:
(1) 先將壞軌的磁柱獨立格式化成一個分割區.
(2) 之後再將此分割區刪除, 使之成為未配置的情形, 這樣以後就不會再對這一塊作存取.
(3) 其它的空間要怎麼分配就隨個人喜好囉!

最後這顆硬碟就可以照正常使用了, 我後來試過再裝 Ubuntu 系統, 跑起來也沒問題.

能夠想到這個方式的人令我蠻佩服的, 小鐵牛只是依照觀念實作而已, 不過這個方式我發現會有幾個問題:
(1) 若 BIOS 抓不到硬碟, 那也不用搞了, 直接把硬碟丟給廢電腦去回收.
(2) 若壞軌的地方過多或過於分散, 那硬碟的分割區會割得很多很亂, 或是可用的容量會少很多.
(3) 實作的人要有基礎的硬碟相關知識, 比較不會滋生其它意外.
(4) 雖然用起來沒問題, 不過有壞軌, 亦表示這顆硬碟也使用了一陣子了, 換句話說, 有 "新壞軌" 的機率也相對高, 當當隨身碟及測試不錯, 不過用來放重要資料, 心裡多少還是會有 "疙瘩" 啊!
全站熱搜